湖学讲座回顾|“香医”董说与《非烟香法》——明清之际的湖州文化精神

发布者:人文学院发布时间:2024-11-22浏览次数:10

 

为拓宽学生的思想视野,了解湖州地区的文化脉络,人文学院11月18日上午7-201教室举办湖学大讲坛——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系列讲座(二)“明体达用·体用贯通的理论诠释”系列:“香医”董说与《非烟香法》——明清之际的湖州文化精神。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秦燕春主讲。秦燕春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,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董说及其《非烟香法》的深度解读,并探讨了明清之际湖州文化精神的内涵。

董说(1620-1686),字若雨,号西庵、鹧鸪生等,是明清之际的著名遗民。他籍隶南浔,出身名门,才性出众,一生撰著颇丰。尽管家世没落、历经易代鼎革之痛,中年遁入空门,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学问和艺术的热爱,其著作《非烟香法》便是中国香学史上的瑰奇翘楚之作。董说在品香、用香、制香、体香诸方面皆有不俗表现,深刻呼应了易代之际的文化创伤与修复努力。

《非烟香法》是董说在香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。书中,董说提出了“非烟香法”的独特用香方式,强调蒸香而非传统的焚香,以达到不见烟而香气四溢的效果。这种用香方式不仅体现了董说对香学的深刻理解和创新,也反映了明清之际士人对于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的独特见解。秦燕春教授指出,董说的“非烟香法”不仅是对传统香学的突破,更是其自我精神救赎的特定方式之一,体现了董说孤高的性情和自负的品格。

董说在《非烟香法》中的贡献不仅限于独特的用香方式,还包括蒸香的独特方法、香性的深微体验、香药的梳理转进以及合香的具体可能。秦燕春教授详细阐述了董说在香学领域的具体贡献,并指出,尽管明代涉香书籍的著述数量颇为可观,但质量却良莠不齐,董说的《非烟香法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讲座还探讨了明清之际湖州文化精神的内涵。湖州,这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、近2300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名城,自古以来便以崇儒重教、耕读传家著称。自唐至宋以后,崇尚文教成为湖州文化最鲜明的特征,尚新则成为湖州文化里的显著因子。以“明体达用”开风气之先的“湖学”的创立,对湖州影响至深。湖学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,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湖州的教育体系,也深深植根于湖州人的文化基因之中。

在明清之际,湖州文化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。董说及其《非烟香法》便是这一时期湖州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。董说在香学领域的创新和突破,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才华和追求,也反映了湖州文化精神中尊重自然、探寻规律、讲求科学的特点。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推动了湖州文化的发展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秦燕春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、旁征博引,为听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。通过讲座,听众不仅了解了董说及其《非烟香法》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,也深刻理解了明清之际湖州文化精神的内涵。讲座结束后,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对湖州文化精神及中国香学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。

 

编辑:许铖涛 曹展腾

审核:李建录张亚军孟山

终审:金建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