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专业、导师和本科生:
为加强本科生学业管理,保障毕业论文质量,根据《湖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工作管理办法》(湖院发〔2021〕9号)文件要求,现将学院2026届本科生开题报告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一、工作原则
(一)质量优先。本科生与其指导教师应对选题的理论价值、实践意义及创新性进行充分的前期讨论和审慎评估。开题评审专家小组应本着对学生和学术负责的态度,对开题报告进行严格、细致的审阅,从源头上保证论文的高质量起点。
(二)科学规范。开题论证应重点围绕选题的合理性、研究内容的逻辑性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展开,确保论文在严谨的学术框架内开展。开题报告的撰写必须符合学校及学院规定的格式与体例要求,文字表达准确、逻辑清晰。
(三)切实可行。选题的规模和难度应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、研究能力和可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匹配。拟解决的问题应具体、清晰,避免选题过大、目标模糊,确保研究计划的焦点和深度。
(四)学术诚信。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、剽窃、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。所有引用的文献、数据和观点都必须注明来源。
二、工作要求
(一)完成时限。开题工作原则上应于第7学期第8周结束前完成。各专业需根据本规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。
组织责任。各专业需根据本规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,由各专业作为责任主体,具体负责组织与落实,确保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与指导教师。
延期处理。学生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开题报告并参加答辩。如因疾病或其它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,确实无法按时完成,学生本人须提前提交说明,该说明需由指导教师签署详细意见,经系主任审核批准后,报学院备案。
三、核心环节
(一)任务下达与报告撰写
在导师指导下,学生应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与深入的独立思考,确定研究方向与具体题目。学生须依据《开题报告模板》独立撰写报告。报告内容必须充实、规范。
(二)开题答辩的组织与实施
1. 评审小组构成
各专业须成立若干开题答辩评审小组。每个小组应由不少于3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或行业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组成,并设组长1名。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,鼓励实行导师组交叉评审或回避制度。
2. 答辩基本流程:
(1)学生陈述(3分钟):学生可利用PPT等形式,对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(尤其是研究意义、研究方案和可行性)进行汇报。
(2)专家提问与答辩(5分钟):评审小组专家就报告内容和学生陈述进行提问,考察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深度、思考的严谨性以及应变能力。
(3)专家内部评议:专家组根据报告质量和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议,形成最终结论。
3. 评议结论与后续处理
开题答辩的评议结论分为以下三类:
通过:选题合理,论证充分,研究计划可行。学生可按计划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。
修改后通过:选题基本可行,但报告在研究范围、技术路线、内容细节等方面存在不足。学生须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,经导师和评审组长签字确认后,视为通过。
不通过:选题存在重大缺陷、研究方案严重不可行、报告撰写态度不端正或学生对课题核心问题理解不清。学生必须对选题进行重大调整或重新选题,并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第二次开题答辩。
材料修改与上交
所有学生(无论结论如何)均需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,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。最终定稿的《毕业论文(设计)开题报告》(须包含完整的专家评审意见、评议结论、相关人员签字)应在答辩结束后一周内,由各系收齐后统一报送学院备案,作为过程管理和后期检查的重要依据。
学院成立开题答辩专项督导组,成员由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、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、各专业负责人及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组成,全面统筹检查工作。检查内容包括:答辩流程的规范性(陈述与答辩时间把控、评议记录完整性等);评议结论的合理性(结论与报告质量、答辩表现的匹配度);材料修改的落实情况(修改到位性、签字确认完整性)。
材料归档。导师须在规定时间内,登录教务管理系统,上传经签字确认的《毕业论文任务书》(扫描版)。学生登录教务管理系统,上传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》(word版)。
四、进度安排
时间 | 内容 |
2025年10月9日前 | 导师下达任务书 |
2025年10月12日前 | 各专业召开毕业论文、实习动员会 |
2025年10月15日前 | 完成论文开题报告撰写 |
2025年10月22日下午 | 学生进行开题答辩 |
2025年10月29日前 | 学生修改开题报告并提交电子稿 |
2025年11月7日前 | 二次开题答辩和修改 |
2025年11月21日前 | 督导组检查 |
2025年12月15日前 | 导师教务系统上传任务书(扫描版); 学生教务系统提交开题报告(word版) |
附件
1.开题报告
2.任务书
人文学院
2025年9月2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