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2日下午,人文学院开展了湖学大讲堂系列讲座。本次讲座特邀无锡太湖学院王一川副教授,作题为“当‘风骨’遇见‘模型’”的专题学术报告,由人文学院院长秦跃宇主持,近百名师生参加,现场互动氛围热烈。

讲座伊始,王一川教授围绕“当‘风骨’遇见‘模型’”这一主题展开分享,聚焦文科生面临的三大时代之问——“我能做什么?”“学这些有什么用?”“AI 会取代我吗?”,提出思维工具“扩容”的解决方案。他指出,中文作为“人文之基”,可依托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解析人性,如《红楼梦》中“情”“礼”“利” 的复杂交织;新闻传播构建“故事的框架”,借助 5W1H 等方法提炼核心议题,如“小镇做题家”相关报道的叙事逻辑;经济学则如“理性的手术刀”,运用成本收益分析、人力资本理论等解图现象,茅台冰淇淋的市场策略即为典型案例。

在提问环节中,学生们踊跃发言,围绕如何平衡人文素养与技能学习、数字化时代文科生的职业发展等问题,与王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。他强调,文科生应努力成长为“π型人才”: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为“一撇”,扎实的经世技能为“一捺”,跨界融合能力为连接之“一横”。他进一步提出具体建议,包括坚持深度阅读、学习统计学与Python等工具、主动融合分析的行动路线,助力文科生以感性共鸣结合理性洞察,从容应对时代挑战。

最后,屏幕定格在王一川副教授的寄语:“当你的‘风骨’里住进了‘模型’,你既能理解泪水的温度,也能计算浪潮的方向。愿你左手持卷,右手执剑,走出属于自己的辽阔人生。”话语既饱含人文温度,又充满理性力量。学生们纷纷表示,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,更启发了对自身专业价值的深度思考,大家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跨界融合,努力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。
本次讲座也是人文学院文学系党支部“红旗飘飘・湖学体用”国家样板支部品牌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。
编辑:郭德行
摄影:杨柯柯
审核:王 瑜、江慧浩
终审:金建萍

